文漾温馨提示您:书签加收藏追书更方便
(星晴小说网[www.lrh476.com])。
春分时的长安,细雨如丝浸润着万象宫的飞檐。楚昭的玄孙楚元帝身着素色祭服,手持三炷檀香,缓步走向供奉着赵庆衣冠冢与三支令箭的宗庙。石阶两侧,五族长老肃穆而立,卑族老者捧着新铸的青铜酒樽,婕族少女手持白鹿翎羽,胡族巫祝轻摇铜铃,铃声与雨幕交织,回荡在空旷的庭院。
宗庙大门缓缓推开,三支鎏金令箭在烛火中泛着温润的光。历经百年岁月,“天下归一““仁政爱民““贤嗣永昌“的刻痕依然清晰如昨,只是边缘处被无数次摩挲得圆润。楚元帝在令箭前长跪,额头触地:“先祖英灵在上,今日九州晏然,四海同风,皆赖您当年定下的基业。“
祭祀礼开始,五族代表依次进献祭品。炎族火师献上永不熄灭的圣火,象征楚朝国祚绵长;成族盾兵捧出用百炼精钢打造的盾牌,寓意守护社稷安宁。当胡族巫祝念动古老祝祷词时,天空忽然放晴,一道金光穿透云层,恰好笼罩在令箭之上,引得在场众人纷纷惊叹。
“曾祖父常说,这三支令箭是楚朝的根。“楚元帝起身轻抚令箭,转身对观礼的皇子皇孙与群臣道,“当年高祖皇帝楚昭,正是牢记赵庆先帝的遗训,才成就了今日的大一统。“他命人取出《楚典》,翻开记载赵庆复国历程的篇章,“看这一段——赵庆先帝在漠北收服五族,靠的不是刀剑,而是让各族百姓看到希望。“
话音未落,一名年轻的宗室子弟上前问道:“陛下,如今四海太平,'天下归一'的训诫是否已完成?“楚元帝并未直接回答,而是指着令箭上“仁政爱民“四字:“你可知为何楚国能延续至今?百年前秦楚之战,秦军兵强马壮却一败涂地,正是因为他们失了民心。“他讲述起楚昭攻克咸阳后开仓放粮、废除苛政的往事,“真正的统一,是让天下百姓甘愿臣服于仁德,而非畏惧于武力。“
祭祀结束后,楚元帝将皇室子弟引入密室。这里陈列着历代楚王的遗物:楚昭征战时的玄甲、赵凛佩戴的螭纹玉佩、楚景帝批阅奏章的狼毫。最显眼处,是赵庆当年在青原牧场使用过的青铜酒盏,盏壁上斑驳的绿锈,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复国岁月。
“从今日起,你们每人需在此研读《楚典》与赵氏遗训三月。“楚元帝的声音低沉而有力,“每代楚王登基前,都要在令箭与先祖遗物前立誓。记住,我们的姓氏或许是楚,但血脉中流淌着赵氏复国的坚韧,更传承着让天下大同的理想。“
夜色降临,宗庙的烛火依旧明亮。一名值守的士兵听见殿内传来轻轻的诵读声,是皇子们在背诵楚昭的治国方略:“治天下如治水,堵不如疏;安民心如安民宅,宽胜于严...“月光透过窗棂,洒在三支令箭上,恍惚间,仿佛看见赵庆、赵凛、楚昭的身影在光影中重叠,他们注视着后世子孙,目光中既有期许,也有警示。
这场祭祀,不仅是对先祖的缅怀,更是楚氏皇族对天下的承诺。当晨雾再次笼罩长安,楚元帝走出宗庙,望着市井中往来的各族百姓,望着城楼上飘扬的火凤旗,心中默念:只要令箭长存,楚朝的根基就永远不会动摇,而赵庆与楚昭的理想,也将如同渭水之水,奔涌不息,泽被千秋。